爱告状的孩子,幼儿园教育随笔反思

《爱告状的孩子》是一篇探讨幼儿园教育现象的优秀随笔。文章聚焦于幼儿园中常见的“爱告状”行为,深入剖析了孩子为何会产生这一行为的心理动机及背后所反映的深层需求。作者指出,孩子爱告状往往源于对规则的渴望、对公平的追求以及对成人关注的寻求。在幼儿园这个小型社会中,孩子们通过告状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困惑或寻求帮助,同时也试图通过这一行为来确认和维护班级的秩序与规则。,,文章进一步分析,面对孩子的告状行为,教师应保持耐心和理解,避免简单地将之视为“淘气”或“多事”。相反,教师应积极倾听孩子的诉求,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自主能力。教师还应通过正面引导和鼓励,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理解差异,并在相互理解与合作中共同成长。,,《爱告状的孩子》一文不仅揭示了幼儿园中告状行为的本质,更为教育者提供了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教育启示。

《爱告状的孩子》是一篇幼儿园优秀教育随笔,在幼儿对同伴产生无意伤害行为时,教师应尽量不表现出对过失方的严厉指责和批评,而是冷静地引导幼儿复述事件的过程,找出引起伤害行为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日后应注意的事项。

幼儿园优秀教育随笔《爱告状的孩子》

  今天我让我们班的孩子自由活动,孩子们很高兴,都玩得不亦乐乎。这时悦悦小朋友跑了过来,“老师!老师!胡国傲又弄坏我的水彩笔了。”我走近一看,水彩笔被拆得都散架了,我还没来得及问明原因,就听见围观的小朋友不停抱怨,一诺说:“是啊,胡国傲最坏了,他以前还把我的图画本给撕了!”开策说:“对,他不是好孩子,他以前还打过我!”子皓说:“他是坏孩子,有一次他把我画的画扯坏了!他很坏的!”

  孩子们唧唧喳喳地向我诉说他以前的“恶行”,这让我颇为吃惊,因为他们对同伴缺乏应有的宽容。我也留意到,当请幼儿谈谈自己对同伴的认识时,很多幼儿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同伴的不足,如不守纪律、打人、不好好吃饭、被老师批评等等,对同伴的优点却很少提及。

  我们不禁自问:当幼儿满脑子都是同伴的缺点时,如何能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在幼儿期尤显重要,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与成人相处的时间逐渐减少,而与同伴相处的时间则逐渐增加。



  相对而言,幼儿与同伴的交往往往更平等化,利于幼儿探索各种社会交往技能,但如果幼儿缺乏对同伴的宽容心,则会影响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无法宽容他人的幼儿往往会一直以挑剔的眼光看待同伴,可能会认为自己比别人高明,而不被他人宽容的幼儿则可能会感到受到排挤,对一直指责自己的幼儿怀有怨恨之意。长此以往,会导致班级内同伴关系的紧张,不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

  因此作为我们老师也应该反思,怎样向幼儿展示正确的处理方式。也许我们应尽量不使用对幼儿产生消极影响的语言,如“你又这样啦~你怎么老是这样呢”等等,避免给幼儿消极的暗示。在幼儿对同伴产生无意伤害行为时,教师应尽量不表现出对过失方的严厉指责和批评,而是冷静地引导幼儿复述事件的过程,找出引起伤害行为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日后应注意的事项。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