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智能手机正式进入到了“全面屏”时代。2018年,全面屏手机迭代更新的背后总离不开一个名为“屏占比”的参数,追求正面“几乎都是屏”的视觉效果,也因此衍生出了“刘海屏”、“美人尖、”“水滴屏”、“滑盖全面屏”、“魅眼全视屏”、“极点全面屏”等全新的屏幕形态,带给了消费者不同风格的视觉盛宴。那么,在手机屏幕变革历程的背后,又隐藏着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秘密呢?
2019年,中高端智能手机的屏占比参数有望全面突破90%大关,可以在用户面前呈现一个更为沉浸式的震撼“视界”。然而,这种更具诱惑屏幕的诞生,很大程度就源于屏幕“切割”工艺的升级。
直角屏幕时代的终结
大家还记得2017年以前的智能手机屏幕有效显示区域的四角是什么形状吗?没错,就是笔直的“L”型,横竖呈90度的夹角。
那个时候,智能手机们比拼的都是谁的屏幕黑边(BM区)和屏幕边框更窄。
2017年底,“全面屏”概念逐渐深入人心,智能手机领域展开了一轮轰轰烈烈的“边框歼灭战”。就在屏幕(上下)边框越来越窄之际,屏幕四角的形状也出现了分歧,有一些全面屏手机沿用了传统的“L”形直角屏幕,而更多的新品则给屏幕边缘“切”出了“C”形弧角。
2018年之后,几乎所有的新品都参考后面的弧角屏幕设计,而大家比拼的重点,则聚焦在一个名为“R角”的曲线上。
追求更完美的“R角”
手机的四个边角在业内有个别称——“R角”,由于它是用户在持握时与手机接触的重要支点,为了提升手感,手机的R角大都存在一定的弧度曲线。从设计美学的角度来看,曲线越圆、过渡越平滑流畅。换句话说,手机的R角越趋近于圆形,其观感和手感也就越好。
就手机领域,其R角曲线可以划分为G0、G1、G2、G3四个等级。
从视觉效果而言,R角曲线等级越高,机身边缘曲率过渡得就越加平滑,同时R角也更加圆润,与人手高度契合,从而能给用户带来最佳的握持体验。
问题来了,全面屏手机始终以将上下边框压缩到极致为己任。随着手机屏占比参数的不断提升,屏幕边缘的直角与手机边缘的R角距离也随之拉近。R角的曲率越高,当手机边缘受到挤压时屏幕直角碎屏的几率也就越高。
于是,全面屏手机的屏幕第一次经历了“切割”宿命。
屏幕的R角切割
手机屏幕根据上边框的宽度,以及机身R角的曲率,需要对屏幕边缘的直角开刀。当然,考虑到消费者对屏幕边角曲率的接受度,以及出于产品定位(成本)的原因,业内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案:
第一种是像华为Mate 10 Pro和努比亚Z17s那般让机身采用曲率较小的R角,并保留足够宽的上边框,如此一来就不需要对屏幕的边角进行切割了,省事又遵循传统。
第二种是像红米Note5那般,在保留较宽上边框的情况下,依旧对屏幕进行了R角切割,只是曲率较小,可以带来更圆润的视觉效果。
第三种是尽可能压缩上下边框的宽度,然后将屏幕边角切割出小于或等于机身R角的曲率,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就是小米MIX2系列。
如今,采用这种切割形式的手机已经成为了市场中的绝对主流,而大家所比拼的方向,就是呈现尽可能让视觉效果更好的大R角,并尽可能让机身和屏幕R角的曲率完全相同,手机上边框和两侧边框等宽,如此才能被冠以“最完美R角”的称号。
更进一步的“异形切割”
问题又来了,美颜自拍和人脸识别技术已经成为新一代手机的核心卖点,为了在手机屏幕正面能有至少一颗摄像头用于自拍识别,同时还能将屏幕上边框压缩到极致,就需要改变手机的形态或对屏幕进行“异形切割”了(又称Notch屏)。
改变手机形态很好理解,像小米MIX1/2/2S的前摄像头下置、MIX3/荣耀Magic 2/联想Z5 Pro也引入的滑盖全面屏设计、vivo NEX/X27/OPPO Find X带来的升降摄像头模块,以及vivo NEX双屏版和努比亚X的前后双屏幕设计等等。
此类设计更容易带来极致的屏占比
而“异形切割”屏幕,则主要是指对屏幕顶部进行U型开槽切割,呈现类似刘海、美人尖、水滴、珍珠等形状。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手机虽然对U型开槽的叫法不同,但它们的本质却都是相同的,都是借助激光或CNC研磨的方式进行U型开槽切割。为了确保异形全面屏良好的观感和使用体验,挖槽之后还需要以精工钻石铣刀对普遍仅有0.3mm厚的玻璃进行打磨,然后用CNC精雕细琢,从而保证U型开槽的边缘足够圆润没有锯齿感,同时还需增加缓冲泡棉等进行边缘补强,以防止碎屏。
相对而言,由于OLED面板可以做成柔性屏幕且具备自发光的优势,所以它更容易进行异形切割。而LCD面板采用玻璃基板这类硬材料,在异形切割的难度上要增加不小。切割之后还要避免漏光问题。
随着产业链的不断成熟,位于屏幕顶部边缘的隐藏式听筒/扬声器和更小的前置摄像头模组已经普及,所以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U型切割的全面屏手机逐渐成为了市场的主流。
早期APP还不能对异形屏幕进行完美的适配
同时,更多的软件和游戏APP也针对不规则的异形屏进行了显示方面的优化,早前屏幕R角和U型凸起容易遮挡按钮图标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新APP已经考虑到了类似问题,有效避免了屏幕内容被遮挡的现象
当然,用户还能在显示设置中选择隐藏屏幕顶部的U型区域,让手机屏幕变成18:9全面屏的显示状态。
屏幕从“切”到“挖”
到了2019年,全面屏手机再次迎来了一种全新的异形切割屏幕设计,它和前辈相比从“切割”进化到了“挖孔”,在工艺难度上有所提升。为了展现新屏幕的炫酷特性,采用该设计的手机都被起了一个响当当的外号——比如三星Galaxy A8s的“黑瞳全视屏”、华为nova 4的“极点全面屏”以及荣耀V20的“魅眼全视屏。
在视觉效果上,以上三款手机都在屏幕的左上角“挖”出了一个小孔,里面镶嵌着前置摄像头模块,从而“解放”了原本属于刘海、水滴和珍珠屏幕上方顶部的凸起空间。这种设计的好处是,在熄屏状态下真正实现了“正面几乎都是屏幕”的感官特效,在亮屏后这个小孔的位置也不算特别醒目,在优化过的UI界面的帮助下可以带来更完美的沉浸感 。
如果不出意外,2019年几乎所有手机品牌都会加入“挖孔屏”设计的大军之争,它们可彻底释放屏幕上边框的空间,也有机会引入更大的R角,让手机更耐看,使屏幕四边完整,再无遮“栏”。
问题又来了,当“挖孔屏”成为主流后,不同品牌和型号之间的产品还能比什么?
“通孔”和“盲孔”之别
其实“挖孔屏”专利很早就被曝光了出来,起初业界一直以为它是OLED屏幕的专利,是屏下指纹识别技术的最佳搭档。然而,第一批上市的三款“挖孔屏”手机却都采用了LCD屏幕面板,属于定位主流市场的存在。
LCD屏幕没有自发光的特性,所以它需要表面的保护玻璃+中间的LCD屏幕面板+用于打光的背光板这“三大件”,而前置摄像头则位于背光板的更下层。想让前置摄像头能透过屏幕进行自拍,就必须对LCD屏幕面板和背光板进行打孔,从而“露出”镜头。
现阶段“挖孔屏”设计存在“盲孔”和“通孔”两种方案。
其中,“盲孔”方案是仅在LCD屏幕最下层的背光板上挖孔,从而让外部光线通过屏幕玻璃和液晶面板两层结构,最终到达摄像头内的CMOS上。而“通孔”方案则是不仅打穿了LCD屏幕的背光板,同时还打穿了液晶显示面板,将摄像头暴露在屏幕玻璃之下,而这也是传统前置摄像头所采用的方法。
相对而言,“通孔”方案的优势是镜头没有了液晶面板的遮挡,可以增加透光率,提升暗光下的自拍表现。但是,“通孔”为了隐藏好前置摄像头模块的外圈,需要将孔径尽可能地挖大,从视觉效果来看就是屏幕左上角的“窟窿”更加明显。此外,一旦手机外屏碎裂,“裸泳”的摄像头表面极易受伤。
而“盲孔”方案的最大优势,就是可以将孔径尽可能缩窄,从而让它可以和信号栏的图标并列,进一步释放屏幕顶部有效的显示面积。同时,“盲孔”对于摄像头的保护(外屏碎裂还有液晶面板的保护)、防尘防水性能更好。作为对比,采用“盲孔”方案的华为nova 4摄像头开孔仅有4.5mm,而采用“通孔”方案的三星Galaxy A8s则要大于6.5mm。
nova 4和荣耀V20的盲孔特色还表现在摄像头周围采用了双层应力缓冲支架,将摄像头牢牢地“封印”住,大大提高了稳定性和结构强度。
三星Galaxy A8s的摄像头开孔则支持触控,即使它挡到了某些APP界面按钮也不影响点触操作
但是,“盲孔”方案的缺陷我们还是需要了解一下的,没挖透屏幕玻璃会降低前置摄像头的进光量、如果封装工艺不够好存在漏光的风险、需要将摄像头中心与屏幕开孔中心的公差控制开孔区域是无法触控操作的。
要想充分发挥出“挖孔屏”设计的优点,理论上还是需要和OLED屏幕搭配,因为后者只有两层结构(屏幕玻璃+OLED面板),而且面板的厚度较之LCD液晶面板还要薄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