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王昌龄的边塞情怀与古代贤才的呼唤
公元724年,唐朝诗人王昌龄沿着河西走廊西行,面对冷月与寒风,他眼中浮现的玉门关在月色中显得格外孤独。这位享有七绝圣手美誉的诗人,心中涌起了一股悲凉之情,脱口而出: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不仅体现了王昌龄对戍边将士的深深爱戴和自己的强烈爱国之心,更借古讽今,表达了对朝廷不启用贤才的无奈与不满。
从秦汉至今,边关内外征战不断,一代又一代的戍边将士久不得归,那日夜相伴的明月和边关成了历史的见证。在这离家万里之遥的地方,有多少好男儿埋首黄沙!有多少好男儿有家难回!有多少温馨的家庭为之破碎而悲伤!
王昌龄在此诗中哀叹:如果奇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都还健在的话,那疆域外的敌军怎么还敢来犯我国土呢?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由于朝廷用人不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将帅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长燃、征人不还的局面。
王昌龄的《出塞》不仅是一首描绘边塞风光的诗篇,更是一首呼唤古代贤才、表达深深忧国忧民情怀的壮歌。在这首诗中,我们感受到了边塞诗人的壮志豪情,也看到了王昌龄对朝廷用人不当的深深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