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胸膜肺炎:诊断与综合治疗策略
病原: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一种高致病性与致死性的高度接触性传播的呼吸道疾病,其病原为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这种带荚膜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具有典型的球杆菌形态,两极染色,无运动性,兼性厌氧。该菌为严格的黏膜寄生菌,在适当的条件下,致病菌可在不同的组织器官中引起病变。常规的消毒剂,如聚维酮碘、过氧乙酸、稀戊二醛、过硫酸氢钾等均可杀灭病原菌。
传播途径:猪胸膜炎放线杆菌能够通过空气和接触传播。病猪在发病初期会出现打喷嚏、咳嗽、哮喘及排放分泌物等症状,此时猪群感染率最强。如果猪的生长环境处于密闭状态,加上没有做到定期消毒,大量病菌会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集约化程度越高的饲养场发病的情况越严重。该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通常是以冬、春寒冷时节以及气候多变的季节集中发病。各种日龄、性别和品种的猪群都可感染,但主要发病群体是2~4 月龄的仔猪。
临床症状: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等病菌侵袭生猪后,会有几个小时~7天不等的潜伏期。根据临诊病程一般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和慢性型。
- 最急性型:表现为突然发病,通常见于仔猪,在未见任何症状突然死亡。体温升高至41℃以上,精神萎靡,食欲减退,严重的食欲废绝,病猪表现出明显的呼吸困难症状,呈现张口伸舌,犬坐式呼吸。进而出现循环衰竭,患猪的鼻、耳、四肢末端和皮肤发绀,其口鼻有带血性的泡沫样分泌物流出,并且会在1~2天内死亡,具有很高的死亡率。
- 急性型:病猪体温升高至40~41℃,精神萎靡,食欲不振,饮水量增加,心脏和循环衰竭。随着呼吸道症状的加重,皮肤也由发红转为发绀。可见呼吸时腹部的两侧腹壁剧烈抽动,全身抖颤,心跳加快,若未及时治疗,1~2天内会因呼吸不畅窒息而亡。
- 亚急性和慢性型:多由急性型转变,多于急性后期。病猪体温变化不明显,食欲略减,有不同程度的阵咳或间歇性咳嗽,被毛粗乱、生长迟缓,呈隐性感染。若有应激或感染其他病原就会加剧患猪的临床症状。
剖解变化:解剖急性死亡的病例时,主要病变为肺炎和胸膜炎,80%的病例胸膜表面有广泛性纤维素沉积,胸腔内充满淡黄色积液;胸腔与肺脏因纤维素渗出而发生粘连,一侧或者是双侧均可发生;个别比例会出现心包积液。心包膜与心脏粘连,心包外膜因纤维素渗出而形成“绒毛心”;肺广泛性充血、出血、水肿,切面肝变。气管和支气管内有大量的血色液体和纤维素凝块,有的病猪腹腔和关节腔有纤维素沉着。病程长的慢性病例,可见部分肺实质,表面有结缔组织机化的粘连型附着物,肺部一些坏死灶常与胸膜粘连。
治疗措施:针对病猪要注意早发现早治疗的原则。患猪肌注氟苯尼考20毫克/千克+头孢噻呋5毫克/千克或氟苯尼考30毫克/千克+林可霉素10毫克/千克,每天注射1次,连续3~5天。在西药治疗基础上,也可配合中药方剂:桔梗50克、苏子50克、陈皮50克、连翘50克、黄答50克、银花50克,配好研制成粉末,体重50千克以上的猪每头用量为100克,50千克以下的猪每头用量为60克,饮水服用,每日一次。
发病早期或全群可用黄芪多糖和强力霉素可溶性粉剂或氟苯尼考粉和替米考星药粉拌料,添加于猪群饲料中,全群连续饲喂1周,可预防疾病的蔓延和传播。
疫苗免疫接种:目前国内外已有商品化的疫苗进行本病的预防接种。免疫程序如下:仔猪在35~56日龄进行首次免疫,间隔14~21d 后,进行二次免疫;种公猪每半年免疫1次;怀孕母猪产前1个月免疫1次;后备母猪6月龄免疫1次。
通过早期发现、及时治疗、疫苗免疫接种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传播,保障养猪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