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晚间,民进党打响“抢占议场”第一枪。民进党民代直接砸破窗户闯入议场,并用铁链和会议椅封死了议场大门,企图强行控制局面。国民党在当晚反应不及,只得暂时撤退。随后,蓝营紧急召集党团会议,明确次日全力反攻的决心,甚至下达了“输了这一仗,全台民众怎么看国民党”的动员口号。
20日清晨,国民党民代集结完毕,采取“三波冲击”战略。在议场正面入口被封死的情况下,蓝营意外发现议场左侧的薄弱点,最终突围而入。双方发生激烈肢体冲突,多人挂彩受伤,其中包括国民党民代陈玉珍与民进党民代林楚茵、黄捷等。经过两个小时的混战,国民党成功夺回主席台,重新掌握局面。
在蓝白(国民党与民众党)合作下,“选罢法”“宪法诉讼法”和“财划法”三大法案在散会前完成三读。这一场政治角力,以蓝营胜利收场。
此次通过的《选罢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公职人员罢免案提议人、人必须提交身份证复印件。这项规定引发广泛讨论,支持者认为此举有助于遏制恶意罢免和假连署行为,保障选举公平性;而反对者则质疑,此举可能增加选民连署的门槛,削弱民意表达的渠道。
修订后的《宪法诉讼法》规定,当“大法官”人数不足15人时,台湾地区领导人须在两个月内补足提名。这一法案的核心在于推动宪法争议案件的及时处理,但由于涉及大法官提名权,绿营批评此法案可能削弱民进党政府对司法权的掌控。
“财划法”的修正让台当局每年需多拨款约3293亿元新台币给各县市,加强地方财政收入。蓝营认为,此举有利于缩小县市间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平衡发展;绿营则担心,这可能加剧财政压力,对社会福利支出造成负面影响。
这次法案通过的背后,不仅是蓝绿两大党派的对抗,更是蓝白合作对绿营压制的重要体现。国民党和民众党通过在议会中联手,实现了法案的有效推进,同时展现了对绿营的明显优势。
对于民进党来说,此次“砸窗占领议场”的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不仅未能阻止法案通过,还引发了民众的不满。这种激烈对抗的行为让绿营士气低迷,同时也让外界看到民进党在议会中的相对劣势。
更值得关注的是蓝白阵营的合作趋势。在当前岛内政治格局中,蓝白的合作正在逐渐形成针对绿营的制衡力量,尤其在面对重大法案时,蓝白联手的效果非常显著。这一趋势很可能影响到未来的选举格局,让民进党面临更大的政治挑战。
这场蓝绿大战暴露了台湾政治深层次的问题:高度对立的党派斗争让立法机构沦为权力争夺的舞台,原本应该关注民生、推动发展的议会,却频繁上演肢体冲突的闹剧。此次争夺三大法案的过程虽有惊无险,但背后折射出的政治割裂和社会撕裂问题,值得深思。
台湾当前的政治生态,越来越多地依赖党派斗争而非理性协商,蓝绿双方都在“谁都不能输”的思维下,将民众利益抛在一旁。这不仅让立法机构失去应有的公信力,也让普通民众对政治丧失信心。
从此次蓝绿议场大战可以看出,蓝营的凝聚力和策略性正在增强,而民进党则显现出在立法战场上的疲态。未来的台湾政坛,蓝白的合作是否会进一步深化?绿营是否会调整策略重新掌握议会主导权?这一切都为未来的选举和立法斗争增添了更多不确定性。
那么,你如何看待蓝绿在议场上的激烈对抗?这种政治斗争模式是否会对台湾未来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