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节书画展,探寻‘鬼怪’背后的艺术魅力

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日,即中元节,又称鬼节。这一日,地府大开,鬼魂被放出。古人视鬼为人死后不灭的灵魂,也是对未知自然现象的超自然解释。在中国,鬼的探索历史悠久,从秦汉的乘龙飞升图像到唐代的“钟馗捉鬼”故事,再到明清时期关于神鬼绘画内容的丰富,鬼在中国艺术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借鬼讽刺人、劝诫人

南宋“三朝画师”李嵩的《骷髅幻戏图》以其魔幻现实主义的画风,展现了生死轮回、幻化戏梦的主题。龚开在《中山出游图》中,通过钟馗与小鬼的形象,宣泄了对社会污浊的愤恨。罗聘的《鬼趣图》则以湿纸画法,借鬼讽刺现实生活中“鬼”一样的人。近代的张大千、溥儒、傅抱石等书画家,也都曾以鬼入画,展示了鬼的多样性和深刻含义。

二、浮世绘开启全民讲鬼的时代

日本的鬼文化同样丰富,其鬼形象多数来自中国,如天狗原为中国《山海经》中的犬怪。浮世绘的兴起,也开启了一个全民讲鬼故事的时代,如葛饰北斋、歌川国芳等,为日本特有的妖怪学奠定了基础。

三、西方绘画中的鬼怪直接而血腥

西方同样有着丰富的鬼怪文化,其鬼怪形象描绘直白而血腥,体现了暗黑荒诞的风格。从蒙克的《吸血鬼》到梵高的《抽烟的骷髅头》,再到达利的《战争的脸》,无不展示了鬼怪题材的多样性。

鬼,虽然常被视为恐怖、血腥,但在艺术中,它更多的是一种讽刺、劝诫的手段,是对人生、社会、人性的深刻洞察。鬼节即将来临,让我们一同探寻这些“鬼怪”背后的艺术魅力,感受它们所传达的深刻寓意。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