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唐代杰出的诗人、文学家,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他出生于官宦家庭,自幼聪颖好学,早年即显露出非凡的文学才华。公元792年,他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及第,开启了仕途生涯。白居易因其敢于直言进谏,受到唐宪宗的重视,但也因此得罪了不少权贵,最终被贬为江州司马。这一贬谪经历成为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其中《琵琶行》和《长恨歌》等作品广为人知。
白居易的思想主张具有进步性,他提倡文学应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关注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的心声。这一观点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晚年,白居易退居洛阳,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继续创作诗歌,并致力于佛教的研究与实践。公元846年,白居易于洛阳去世,享年75岁。他去世后,被追赠尚书右仆射,葬于洛阳龙门石窟附近的香山。
白居易的诗歌中,《池上》以其生动的童趣描写与自然和谐的美感而著称;《问刘十九》流露出浓浓的友情与闲适情怀;《村夜》描绘了静谧而略带凄清的秋夜村庄;《夜雪》以极简笔法捕捉寒夜雪景与内心的寂寞;《遗爱寺》则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闲适生活的享受。
白居易的《池上》通过描绘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展现了作者对孩童天真烂漫性格的欣赏与赞美,而《问刘十九》则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温暖生活的向往。他的诗歌不仅充满了情感,也充满了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观察。
白居易的诗歌不仅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也体现了他的生活态度和思想。他的诗歌中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思。通过他的诗歌,我们能够感受到唐代文豪的诗意人生,以及他对人性、自然和社会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