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华阳,探索澄城徴文化的魅力

标题: 耿华阳:探索澄城“徴”文化的魅力

正文

最近,走在澄城的大街小巷,我不禁被“徴”字所吸引。从古徴街,到澄城著名的公园“古徴公园”,再到街道两旁的文化墙和文化景观柱,都流露出一种“徴”文化的气息,它在澄城大地上生根发芽,深入人心。然而,对于“徴”的文化,我仍想与大家一同探讨。

许多外地朋友甚至本地人对“徴”的发音感到困惑,不清楚其读音。在澄城,有些乡党读作【chéng】,而有些则读作【zhēng】。经过查阅资料,我发现这个“徴”字与唐朝名相魏征在澄城的封地有着深厚的渊源。

为了深入挖掘和确认澄城的“徴”文化,并确定“徴”字的正确读音,我查阅了当地的县志,并在网络上搜索了相关资料和文章。经过研究,我对“徴”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

在澄城,“徴”字读音的考证中,我们发现澄城历史上自秦朝建立了北徴县,如今县城内有一条主干道名为“古徴街”,还有澄城人必去的公园“古徴公园”。

“徴”字本是个多音字,一读zhēng,现已简化为“征”;一读chéng,有一个义项为“古地名,指陕西省澄城县”;一读zhǐ,古五音之一。由于“徴(征)”字较为常用,很多澄城乡党将“古徴(chéng)”误读为“古徵(zhēng)”。

在古代汉语中,“征”和“徵”是两个意思不同的字,后来在新中国简化字运动中,将它们统一成“征”这一种写法。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汉字的丰富性。

“徵”也是“征”,是“征”字的繁体字。起初的征兵繁体为“徵兵”。在过去,“征”和“徵”是同时存在且互不相干的两个字,而不是“征”有两种写法“征”和“徵”。“征”最早的意思是“远行”,后来申引出“讨伐”的意思,再后来又有了“取”的意思。而“徵”最早的意思是“召集”,后来申引出“询问”“说明”“广泛寻求”等等意思,再后来也有了“取”的意思。后来有了“简化字”,由于俩字发音大致相同(徵字多音),又都有“取”的意思,就把“徵”字取消了,把原来“徵”字的意思都划归到“征”字里。

关于魏征与澄城“徴”文化的渊源,据历史记载,魏征,字玄成,是隋唐时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澄城县在春秋时属晋,称北徴邑,秦置北徴县,汉置徴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始改为澄城县,沿用至今。

此外,1984年9月澄城县地名志编纂委员会主编的《陕西省澄城县地名志》中明确指出,“徴”字读音应为chéng,古地名,在陕西省澄城县。这足以证明“古徴(chéng)”的读音是正确的。

“徴”文化不仅仅是一个字,它承载着澄城的历史和文化,是澄城人民的精神象征。让我们一起探索澄城“徴”文化的魅力,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