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红线。江西省政府新闻办与江西省自然资源厅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详细介绍了这一《办法(试行)》的相关情况。
《办法(试行)》结合江西省实际,对国家明确的生态保护红线内允许开展的有限人为活动类型进行了细化,明确了原住居民、文物保护、林业直服设施、竹林采伐经营、旅游配套设施、线性基础设施、地质调查与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生态修复等符合准入要求的有限人为活动类型,为相关必要且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建设活动准入提供了政策审批依据。
江西省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划定并落实生态保护红线4.12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4.68%,生态保护红线内部以林地和湿地为主。为此,江西省出台多项规范性文件,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四梁八柱”,并加大对涉林红线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
江西省林业局表示,他们将发挥“一长两员”网格化监管作用,加大对涉林生态保护红线内重大项目、采石采矿、林木采伐的巡查力度,严防重大破坏森林资源案件发生。
为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江西省将严把准入“源头关”,严肃事后评估追责,并持续推进红线勘界定标工作。去年,江西省选取庐山市、靖安县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试点,目前正结合试点经验,全面开展全省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工作。
江西省自然资源厅表示,他们将采用“电子桩+标识标牌”的方式明晰红线范围,为规范生态保护红线监督管理提供有力技术手段。通过勘界定标,广大居民可以在红线的现场清晰识别红线分布在哪里,也可以通过手机登录“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微信公众号”了解红线分布情况,定位红线位置。
这一《办法(试行)》的出台,标志着江西省在生态保护红线管理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为江西省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