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与边际贡献,乍听之下,似乎只是商业世界的两个不同的成本概念,但实际上它们背后所代表的意义和计算方式却有着天壤之别。
毛利,这是一个在商业世界中根深蒂固、约定俗成的概念。然而,它也是一个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自定义的概念。通常,毛利的计算基于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而这个过程并不涉及期间费用。
计算公式如下:毛利 = 销售收入 – 营业成本。它代表了企业在扣除直接成本后,从销售中获得的初步收益。
而边际贡献,则是一个衡量生产效益的关键指标。它表示销售收入减去变动成本后的金额。变动成本是指那些随着生产数量变化而变化的成本,如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边际贡献越大,说明单位产品的利润越高,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
计算公式为:边际贡献 = (P-V)·Q–F,其中P代表单位售价,V代表单位变动成本,Q代表销售量,F代表固定成本。在计算边际贡献时,减去的成本包括期间费用中的变动成本部分,但不包括生产成本中的固定成本部分。
当边际贡献等于固定成本总额时,企业处于保本状态。当边际贡献大于固定成本总额时,企业就会盈利。因此,当企业决定是否生产一种新产品时,应当分析其边际贡献和固定成本之间的关系,确定该产品是否能创造可观的利润。
毛利与边际贡献,两者虽然都涉及企业的成本和收入,但各有侧重。理解它们的不同,有助于企业更好地掌握自身的盈利状况,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