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流传下来了很多意义非凡的诗文趣事。然而,由于时间的流逝,加上一些无知的人的错误理解,很多原本是贬义或讽刺的诗词被人误解为褒义或赞扬的诗词,反之亦然。这让人感到十分无奈。
比如那句广为人知的“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常被不守戒律的人奉为经典,但原句其实是:“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另一个例子是“人尽可夫”这句成语,经常被用来形容女子行为不检点。然而,这个成语的出处是《左传》中的一段对话,意思是父亲只有一个,而丈夫的选择范围是天下男子,并非女子在外勾搭男子。
这些误解的诗词,要么年代过于久远,在口口相传中出现了错误解释;要么出处不详,被人错误引用。但是,名人诗作被误判的情况较为少见,因为名人诗作读的人多,用的人多,所以很难出现错误。
然而,杜甫的一首《赠花卿》却被人误解了。这首诗写道:“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首诗的最后两句经常被用来夸奖别人,但实际上,这首诗的本意并非如此。
唐肃宗上元二年,梓州刺史段子樟谋反,攻占绵州,自称梁王。成都府尹部将花敬定作战勇猛,平叛时多有建功,在蜀地名声大作。然而,花敬定居功自傲,骄纵任性,纵容士兵四处抢掠,祸害百姓,为了抢夺女子手上的金镯,甚至断人手腕,而且目无君上,无视封建等级,越级使用天子礼乐。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甫写下了这首反讽诗中的巅峰之作。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夸奖曲子好听,如同天上的仙乐一样,实际上是用讽刺的手法说花敬定目无纲纪,大逆不道。这就是讽刺诗的最高境界,明夸暗贬,含蓄不露。
虽然现在的环境和古代不同,不存在什么逾越之罪,我们用“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两句话来夸奖别人,貌似也不存在什么问题。但我觉得以此诗夸人,还是不妥。我们现在学诗,往往都是基于背诵,不求甚解。这样严重本末倒置了,学诗学的不是字面,而是学习深层次的东西,是学习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刨根问底、追本溯源才是我们对待学习的态度,浮于表面往往就会闹出这样那样的笑话!
留个问题:“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们知道到底是什么意思吗?可不是不孝有三种,不结婚生子是最不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