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价格战后,药品价格降至几分钱,市场反应与影响分析

正文:

近日,第十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下称“国采”)的激烈竞争结果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以往不同,此次集采竞争厂家众多,规则变化叠加,使得竞争达到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甚至出现了“几分钱一片”的药品价格。

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江滨指出,低价是仿制药商业模式的自然结果,符合药品的生命周期和行业的自然规律。美国的仿制药也同样便宜。国家医保局多次强调,集采并未降低企业的合理利润,而是挤掉了营销费用等虚高的价格水分。

此次集采的激烈竞争,导致部分小厂家以极低价中标,也反映出国内医药工业集中度的提升是大趋势。对于这些小企业而言,未来的生存将变得愈发艰难。江滨认为,集采实际上是行业的整顿和升级,有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

集采后的药品价格战中,一些药品降价幅度高达90%以上,尤其是西格列汀二甲双胍片(Ⅱ)的单片报价已不到0.2元,较限价降幅在90%左右。这一现象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外企几乎全部退出,多家大内资企业也在多个品种上选择了放弃。

专家分析,高值耗材集采与药品集采形式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高值耗材集采是增量竞争,而药品集采是存量竞争。江滨表示,在行业内看来,低价很正常,因为仿制药的商业模式就是量大价低。这符合药品的生命周期,是行业的自然规律。

国家医保局曾强调,集采的目的是促进公平竞争,让过专利期的“老药”价格回归合理,同时重塑行业生态,为创新研发营造良好环境。此次集采后,中选产品按合同规定的约定采购量直销医院,营销费用等大量中间环节费用大幅度节约,显著缩短了医疗机构结算药品货款的周期,减轻了中选企业资金成本。

从使用端来看,仿制药对原研药的替代仍要经历一个过程。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理事长毕井泉曾建议,保证集采中标产品有合理利润,充分考虑企业回收研发成本和补偿质量运行成本的需要。对于报价低于企业生产成本或社会公认生产成本的,按不正当竞争予以查处。

此次药品集采价格战的结果,对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低价药品可能带来一定的质量担忧,但从中长期来看,这将促使仿制药行业的决策和项目选择更加理性和专业,推动行业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同时,加强对仿制药知识的宣传和信息公开,有助于医生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仿制药。

总的来说,药品集采价格战虽然带来了药品价格的大幅下降,但也引发了市场的关注和担忧。未来,如何确保药品的质量和供应,以及如何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接受和使用仿制药,将是医药行业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