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0月8日,钱学森乘坐的火车抵达深圳罗湖,越接近国门,钱学森和蒋英夫妇就越紧张。为何?因为蒋英深知,罗湖是最后一个可能的伏击点,她的丈夫可能会在这里遭遇不测。这“最后伏击点”是从下车到共和国海关大门的短短三百米路程,他们必须走过一座近300米的大桥。
死亡阴影笼罩着钱学森,因为他深知,美国方面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为了阻止他回国,美国用尽了各种手段:逮捕、折磨、审讯、软禁、跟踪。若非钱学森在香烟盒上偷偷写下求救信,周恩来巧妙地将此作为“铁证”交给中方代表,驳斥了美方“中国留学生不想回国”的谬论,钱学森的归国之路恐怕会异常艰难。
钱学森夫妇深知,他们这五年为回国所受的苦、所做的努力,若在最后一刻出了问题,将全部白费。钱学森一心想要为国做贡献,他深知自己的知识对国家的重要性,美国方面也清楚这一点,甚至下达了“若有必要,可当场击毙”的命令。美国方面甚至认为,钱学森的知识价值比五个海军陆战师还要高。
钱学森,36岁时就已成为世界上最出色的火箭喷气推进专家,曾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还担任了美国海陆空三军和国防部等部门的科学顾问。他甚至可以自由出入美国五角大楼,并获得了能查阅最高保密资料的权限。但钱学森并未选择留在美国,而是选择了回国。
钱学森早年受到孙中山“铁路救国”理念的影响,放弃了绘画、计算等专业,转而学习铁道机械工程。后来,他看到中国军民在日军先进的战斗机和空中作战能力面前吃了大亏,便毅然决定自学航天工程。他相信,铁路救国的优先级已经不如航空救国。
自学是一条充满艰辛的路,但钱学森最终还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在24岁那年考取了清华大学的庚子赔款留学生的名额,赴美深造。仅用一年时间,他就取得了麻省理工航天工程的硕士学位,并在美国各大名校进修,最终成为了顶尖的专家。
归国前,钱学森和蒋英收到了一封特殊电报,内容显示:“一定不要中途下船,抵达目的地有专人接应。”这让他们更加紧张,因为他们深知,若不是事先得到了什么不好的消息,父亲是不可能发这样一封电报的。
在归国途中,蒋英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时刻留意着船上的人员,生怕有人对钱学森不利。面对最后一个可能的伏击点,蒋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她深知,唯有牺牲,才能确保丈夫能平安抵达祖国。
即将下车时,蒋英对儿子说:“儿子,如果有子弹射向爸爸,妈妈会为他挡子弹,你也要替爸爸挡子弹,因为你的父亲比任何人的生命都重要。”这位蒋百里将军的千金,表现出了极其伟大的牺牲精神。
最终,钱学森一家顺利通过了共和国海关大门,有专人负责接应他们。钱学森终于顺利归国,而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也将随之被改变。归国后的钱学森被安排到了中国科学院工作,他迅速投入到了筹备建立力学研究所的工作中。
直到1986年,一位叫金无怠的英雄的自杀,才揭开了钱学森归国背后的一些谜团。原来,金无怠曾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对外广播情报处翻译人员、分析家、档案管理人员,但他的真实身份,是中国顶级红色特工。
因为金无怠能接触到美国最机密情报,且自身能力非凡,所以,中央曾秘密指示他护送钱学森归国。金无怠接到任务后,第一时间以钱学森父亲的名义,给钱学森发了那封“不要下船”的电报。金无怠为何让钱学森“不下船”呢?因为金无怠早已在船上安插了保护他们安全的人员,只要他们在船上,安全就能得到保障。
金无怠的牺牲,让钱学森等人深感遗憾,但同时也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钱学森回国后,迅速投入到了我国的科学研究工作中,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钱学森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留下了遗言:“中国的长远发展。”这句话虽然简单,但却蕴含着深意,它传达了钱学森对国家的深情和对未来的期望。
我们向所有为新中国的发展默默做贡献的英雄们致敬,吾辈将铭记你们赋予我们的使命:继往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