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描述的猪八戒,是一头黑脸短毛、长喙大耳的猪,毫无疑问,原著中的猪八戒是一头丑陋的黑猪,而非影视剧中白白净净的形象。在1962年的戏曲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猪八戒的脸谱也是黑色,这足以证明在那个时候,人们对猪的颜色认知还是黑色的。
然而,如今当我们走进市场,你会发现,曾经占据主导地位的黑猪已然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白猪。人们经常会感叹,现在猪肉的味道不如以前香,过年时煮上一锅猪肉,那香气四溢的场景似乎已成回忆。这其中的原因除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肉不再是奢侈品,更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猪的品种变了。
早在五六千年前,中国就开始驯化猪作为家畜,猪在古时候被称为“豕”,是六畜之首,在祭祀活动中也常用猪来祈福。中国驯化猪作为家畜至少已经有五千余年,而我们驯化的本土猪几乎都是“黑猪”,体形短粗,没有纯白色的长条猪。
到了五六十年代,中国从苏联和英国引进了大白猪、约克夏猪等外国品种的猪,这些猪经过数代的杂交、优化使其更适合在中国养殖,但需求量不大,一直未得到广泛推广。到了八十年代,随着人们富裕起来,对猪肉的需求猛然增长,这些“洋白猪”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本土的黑猪,需要生长10-12个月才能出栏,而一头洋白猪只需要5个月,就能长到200-300斤。加上洋白猪“不挑食”,产出的瘦肉也多,饲养成本低,养殖户赚的钱更多,这使得短短几年时间,由黑猪主导的国产猪肉一下就被国外白猪给打败了,从此白色的洋猪遍地,中国人脑海里猪的颜色,也逐渐从黑色变成了白色。
除了养殖成本低,本土黑猪消亡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肥肉多。中国人富裕起来以后,对瘦肉的需求量是要大于对脂肪的需求的,这样能产出60%以上瘦肉的“洋白猪”又占到了先机,彻底将国产土黑猪“雪藏”了起来。
那么,黑猪肉和洋白猪的味道对比到底如何?从客观上来讲,养殖一年以上的黑土猪,是比四五个月就出栏的洋白猪肉香味更足的。市面上现在也有很多卖黑猪肉的,价格比较昂贵,但确实更好吃一些。比如浙江的“两头乌”,那是用来做东坡肉的上上之选,当年苏东坡写《猪肉颂》的时候,想必用的也是它吧。
即便本土黑猪曾经“黯淡无光”,但只要爱吃的、会吃的、懂吃的人存在,国产黑猪就不会灭绝。现在吃肉的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为了更极致的享受,更美妙的口感,人们迟早会慢慢舍弃洋白猪,重新去发现“国货之光”的黑土猪之鲜美。
我是市井觅食记,与你一起探索美食的奥秘,享受生活的每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