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对您提供的文章内容和标题的重新润色:
标题:每日一词:明察秋毫——洞察入微,洞察力强
正文:
【名称】明察秋毫[míng chá qiū háo]
【释义】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明察秋毫”: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出处】“明察秋毫”源自《孟子·梁惠王上》的“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示例】清·沈复在《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述道:“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 洞若观火、知己知彼、英明神武、洞察其奸、火眼金睛、明察暗访、洞察秋毫、高瞻远瞩
【反义词】 一脸茫然、不见舆薪、不甚了了、鼠目寸光、浮光掠影、不知所以、愚昧无知
成语故事:宣王问霸
春秋时,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相继称霸,为诸侯之楷模。数百年后,战国时期的齐宣王(约前350-前301,名辟疆,为齐国之君主),欲效法前人,称霸一方。他向孟子请教,欲知霸主之道。
孟子答:“我们孔夫子的门徒只讲王道,以道德之力统一天下,不讲霸主之事。”齐宣王问:“那怎样的道德能统一天下呢?”孟子道:“听闻您曾见一头无罪之牛被杀,心生不忍。凭此好心,便可行王道,施仁政,统一天下。非能与否,而在愿与否。”
孟子继续:“若有人说:‘我力能举重三千斤,却举不起一根羽毛;眼能看清秋毫,却不见满车之柴。’您信否?”齐宣王答:“不信。”孟子道:“如今的您,能善待动物,却不能爱护百姓,亦然。百姓不能安居乐业,非您不能,而是您不愿。您问能否行王道,非能否,而是愿否。”
遗憾的是,齐宣王并未听从孟子“施仁政”的劝导,导致齐国最终衰败。
而与齐宣王相关的成语故事众多,择其烩炙人口者,日后或可详述。
图片描述:图片展示了“明察秋毫”的意境,通过一片秋叶的细毫,展现了洞察入微的能力。图片中的秋叶清晰可见,叶脉纹理分明,仿佛通过这片秋叶,就能洞察到整个秋天的气息。这种对细节的敏锐观察和洞察,正是“明察秋毫”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