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两岸奥运对决背后的民族认同与民族主义反思
文丨陆弃
在最近的奥运赛场上,两岸选手的对决不仅为金牌争夺战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也引发了关于民族认同和民族主义的深刻反思。
几天前,台北队获得了男团羽毛球冠军,中国大陆队紧随其后获得亚军。在乒乓球团体赛中,两岸选手也将再次交锋。这场体育盛事无疑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但背后的故事同样引人注目。
台湾蓝营的立法机构民意代表在男双羽毛球夺冠后,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她表示这是“中国人的骄傲”。然而,这句话在绿营中却引发了不小的争议,甚至“陆委会”的高官也对此表达了不满。绿营的立场一直如此,过去30年里,他们习惯于用“中国”二字进行各种政治操弄,试图塑造一个“台湾荷兰史观”,这实际上是一种偏狭的民族主义。
然而,奥运的本质是人类共同的努力和创造,不应该被任何形式的民族主义所束缚。两岸华人共用的筷子、汉字,都是文化交融的明证。在奥运赛场上,更应该看到这种血乳交融的和谐,而不是继续玩弄民族主义。
奥运会不仅是对运动员的考验,也是一个国家民族认同的展现。当选手看到国旗升起、国歌奏响时,那种自豪感是任何语言都无法描述的。这位蓝营立法机构民意代表的表达,实际上反映了她对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认知。
回想起陈水扁当选时,媒体追问其是否为中国人,如果否认,或许会成为当时的新闻焦点。但如今,当一位蓝营民意代表表达两岸同属中国人的观点时,却遭到围攻,这不禁令人感到悲哀。这种民意的、民族的认同的变化,或许正是两岸关系的一个缩影。
奥运赛场上的对决,其实是两岸体育交流的一个良好开端。如果未来有机会,两岸选手是否可以在奥运结束后,进一步进行体育交流呢?从和平融合的角度来看,各种体育赛事、文化交流、学术辩论,都是增进彼此了解的好机会。
回顾历史,1987年,台湾大学的辩论队与复旦大学的辩论队在新加坡就儒家思想能否抵御西方歪风进行了激烈辩论。这种文化上的交锋,不仅增进了双方的了解,也促进了价值观的互相修正。
这位蓝营立法机构民意代表在表达对中国人的骄傲的同时,也强调了“这也是台湾之光”,这两者并不矛盾。两岸的体育、文化交流,正是增进相互理解、促进民族融合的重要途径。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请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